叶小钢院长主持召开我院师生音乐创作专题讨论会并提出“新风格”音乐创作新理念

3月14日,国际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我院院长叶小钢教授主持召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继往开来的音乐创作专题讨论会。副院长、作曲理论学部学术带头人金平教授,副院长陈永华教授,以及作曲理论学部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新方向,推动中国音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早在1985年,叶院长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以交响乐《地平线》等一系列作品,引领了中国音乐的“新潮”运动。这场运动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在之后的四十年间持续发展,使中国的作曲水平与国际同步。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飞速进步,中国音乐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折点。

《地平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本次讨论会上,叶小钢院长深刻指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与民族传统的结合、技术水平的提升、题材体裁的多样化、对历史与未来的追溯及前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和文化繁荣。我们不仅是中国新音乐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更是推动者。如今,全球严肃音乐创作正面临一个重要节点——如何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如何让创作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同时依然坚守音乐的人文价值,并满足人类心灵的需求?让音乐真正扎根于广大人民的内心,使其受到广泛认同和喜爱,是当代音乐界共同面临的核心挑战。”

叶小钢院长
在讨论会上,叶小钢院长提出了一项重要的艺术纲要——以音乐创作的“新风格”为核心,推动当代中国音乐创作迈向更高水平。这一理念旨在确立新的创作方向和发展目标,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强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将发起全新的创作业态,引领中国南方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文化发展。
“我们崇尚一种‘新风格’的音乐潮流,让音乐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真诚扎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领先且认识到位,创作才会真正有成果。只有聚焦重点,才能打造精品。”叶小钢院长如是说。

音乐创作专题讨论会现场
所谓“新风格”并非一种限制性、固定化的创作规则,而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创作理念。它强调在契合当代中国社会审美的基础上,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间音乐资源,灵活运用中外作曲技法,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与文化深度的中国音乐表达路径,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新风格”作品的成功与否,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标准,是这些作品能否进入中国主流音乐创作与传播体系,在音乐厅中经受住演出实践的考验,并真实、生动地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气质。

讨论会现场
“新风格”音乐的提倡,在国际音乐界也有非常重要的创意。近五十年来,国际范围内音乐创作的学术追求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有愈加脱离的趋向,学术圈作品缺乏社会各阶层广泛的认可与支持,解决这个难题是当代音乐文化发展迈向未来的重要课题。现在提倡一种音乐的“新风格”,就是想要在未来国际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中国的深深印记。
金平副院长在发言中指出:“纵观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无论是成功引发全球科技界轰动的DeepSeek,还是票房突破130亿的电影《哪吒2》,这些成功的产品和作品无一例外都与中国社会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音乐作品的评判标准,而这一标准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广大听众对音乐的期待。新的音乐创作要充分融合中国传统与当代音乐元素,展现富有时代感且充满自信的中国音乐风格。未来,我们需要对‘新风格’的核心价值、学术观点、创作成果、传播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

金平副院长
陈永华副院长补充道:“作为创作者,我们要认识到,音乐创作的目标不仅限于贴合某个特定时代或风格,而是要创作出能够跨越时间,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和价值的作品。”

陈永华副院长
作曲理论学部教师及本、硕、博各个阶段的学生们在会上积极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实践经验,并就当代音乐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他们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为“新风格”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作曲理论学部师生讨论
在总结发言中,叶小钢院长最后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还是要看作品。我们要充分发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学术影响力,结合国际国内的广阔视野,站在时代高度,洞察音乐发展的未来趋势。争取在五年、十年内,让我们倡导的‘新风格’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