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关于我们
    • 学院简介
    • 院长专区
      • 院长寄语
      • 院长活动
    • 学部介绍
      • 作曲理论学部
      • 指挥学部
      • 钢琴与键盘学部
      • 管弦乐学部
      • 歌剧与声乐学部
      • 音乐学学部
    • 发展历程
    • 联系我们
  • 学院师资
    • 学院主管人员
    • 教职人员
    • 艺术顾问委员会
  • 教育与招生
    • 通知公告
    • 专业设置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非全日制
    • 招生简章
    • 信息公开
  • 学院资讯
    • 活动预告
    • 新闻速递
      • 新闻
      • 学术活动
      • 学生风采
    • 学院故事
    • 学院刊物
  • 合作与交流
    • 国际合作
      • 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
      •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
      • 纽伦堡国立音乐学院
      • 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
    • 艺术实践
      • 艺术实践基地
        • 深圳交响乐团
        • 香港中乐团
        • 贵阳交响乐团
        •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华南区域事业部
        • 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招贤纳士
  • 图书馆
    • 本馆概况
    • 新闻与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新书推荐
    • 直播推荐
    • 电子资源
    • 个人账号
  • 关于我们
    • 学院简介
    • 院长专区
      • 院长寄语
      • 院长活动
    • 学部介绍
      • 作曲理论学部
      • 指挥学部
      • 钢琴与键盘学部
      • 管弦乐学部
      • 歌剧与声乐学部
      • 音乐学学部
    • 发展历程
    • 联系我们
  • 学院师资
    • 学院主管人员
    • 教职人员
    • 艺术顾问委员会
  • 教育与招生
    • 通知公告
    • 专业设置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非全日制
    • 招生简章
    • 信息公开
  • 学院资讯
    • 活动预告
    • 新闻速递
      • 新闻
      • 学术活动
      • 学生风采
    • 学院故事
    • 学院刊物
  • 合作与交流
    • 国际合作
      • 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
      •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
      • 纽伦堡国立音乐学院
      • 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
    • 艺术实践
      • 艺术实践基地
        • 深圳交响乐团
        • 香港中乐团
        • 贵阳交响乐团
        •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华南区域事业部
        • 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招贤纳士
  • 图书馆
    • 本馆概况
    • 新闻与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回顾
    • 新书推荐
    • 直播推荐
    • 电子资源
    • 个人账号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院资讯
  • 新闻速递
  • 新闻
  • 音为帆 乐为舟 启航新征程 谱写新华章——我院举办2025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活动

音为帆 乐为舟 启航新征程 谱写新华章——我院举办2025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活动

2025-05-21 新闻

鹏城五月红似锦,万物竞发碧云天。

5月19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2025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活动在学院106多功能厅举行,大学领导、学院教授、行政人员以及父母至亲共见证了作为学院建院之初黄埔一期的首届八名本科生精彩蝶变、华丽变身的高光时刻。青春有我,今日放飞。过去的答卷上,写满了奋斗的故事与梦想的诗行;未来的征程中,创作出动人的旋律与绝美的乐章。

 

活动合影

 

出席毕业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学术)王丛教授;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教授;副院长(科研)金平教授;第七书院副院长洪明雁教授;大学艺术中心主任、空间资源管理办公室处长黄顺真女士;书院筹建办公室处长陆逸女士;音乐学院朱慧玲教授、石慧斌教授、余颂恩副教授、黄德钊助理教授(教学)等。

 

活动现场

活动主持成美玲老师

 

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活动开始了。时间回溯到2021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八位同学用自己的热血青春燃起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的艺术之火,弄潮儿挺立潮头,她们用四年的时间谱写了一首奋斗者之歌,这也是属于学院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今天,八位同学用优异的毕业成绩证明,音乐学院在创院院长叶小钢教授领导下的办学方针是正确的,培养体系是先进的,师资团队是一流的,学术氛围是国际的。

 

2021年,音乐学院首届本科生入学

2025年,音乐学院首届本科生毕业

 

毕业生代表冯晓琳就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于母校的依依不舍和深深感谢,“As the inaugural cohort of the School, we have grown alongside its development — each witnessing the other's journey with mutual pride.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I learned during my four years is resilience and courage.” 她说,“Over these four years, my seven classmates and I faced countless challenges — I’ve lost track of how many times we genuinely said, ‘Bro, this time we’re really done for.’ Yet against all odds, we somehow managed to complete every single task, even achieving remarkable results.”

 

学生代表冯晓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后,首届本科毕业生们的恩师之一朱慧玲教授为同学们送上了无限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今天接过这张印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徽的学位证书,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学习的圆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在这个AI几乎可以生成一切的时代,我认为来自内心的艺术则是难能可贵的不可替代之物,真正的艺术家永远需要保持三种能力:倾听万物的敏感,质疑常规的勇气,以及用真消弭隔阂的胸怀。无论你们未来站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还是投身音乐教育,抑或在跨界领域开创新声,请记住:音乐学院永远为你们保留着琴房,就像我们永远期待你们用音乐带给世界新的惊喜。”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朱教授的字里行间,浓浓的爱溢于言表。

 

朱慧玲教授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接下来,活动的重头戏开始了,作为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教授语重心长、情深意切地为八位毕业生同学带来毕业寄语:

火红五月花正香,校园离歌情谊长。同窗四载成昨日,热血青春写华章。

四年前的夏天,同样的地点,音乐学院迎来了首届8名本科新生,岁月静美,时光安澜。四年的勤学苦练,四年的春华秋实。校园里、乐器旁、歌声中、学习忙。我清晰的记得你们每一张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庞,经过四年专业系统地学习,祝贺你们已经从青涩稚气的学生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这个夏天,音乐学院首届黄埔一期的八位同学,你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习,即将奔赴新的艺术征程之际,今天,我们又相聚于此,共同见证音乐学院首届8名本科毕业同学破茧成蝶、一路繁花的高光时刻。神仙岭下,蓝花楹旁,大运城中,菁菁校园记录下了你们风华正茂的光阴故事:你们的足迹曾踏遍琴房的长廊,歌声曾回荡在会堂的穹顶,一直在践行精于艺、博于文、志于道、成于行的院训。就在此刻,你们将以艺术之名,奔赴山海。在校千日好,唯有离别难。毕业之际,我愿以诗书为朋、以音乐为伴,送同学们三个C,Conscience,Compasion,Curiousity。代表我深深的嘱托与满满的期待,愿良知、同理心、好奇心一直陪伴你们。

Conscience 良知

传承千年文脉、良知照见人生。良知是音乐创作的原生坐标,在东方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上,最为永恒和突出的就是人格与人性的光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绵延千古绝唱,道尽离别情深。艺术之路前途漫漫,但诗意的灵魂可抵旅途孤寂和岁月漫长。你们手中的乐器、笔下的音符,口中的旋律,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承。

当莫扎特在生命的尽头将《安魂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凝结在五线谱上时,当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状态下完成《第九交响曲》最后一小节时,这些伟大作品的诞生不仅源于卓越的音乐才华,更根植于艺术家内心坚守的良知。音乐创作作为人类最古老最伟大的精神活动之一,它的初始就是让人性的良知在我们的内心保持着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自我的认知,更是他们在繁华世界中不忘初心、坚守精神坐标的不二选择。

良知作为艺术创作的原生驱动力,对人性本源的探究与表达,我们可以在“西方音乐之父”巴赫、19世纪末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以及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宏大的宗教叙事手法,将每一个复调织体都呼唤着对良知对人类救赎的深沉思考,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老柴在《悲怆交响曲》中记录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对当时俄罗斯文化精英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七交响曲》中对战争暴力的无情控诉,通过将铜管乐器的嘶吼与弦乐的悲鸣转化为记录时代苦难的音符和史诗。这种创作就是对艺术良知的最好例证,当作品成为见证历史的载体时,音乐与艺术就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

李白寄语“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的豪情,恰似我对同学们的期许——愿你们如鲲鹏展翅,以艺术洪荒之力叩响时代之门。

Compasion 同理心

《三字经》开篇即言:“人之初,性本善。”艺术家的修为,首在品性,感受人性,同理心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科技一日千里,文化迭代创新。作为音乐学院的首届本科毕业生,未来亦是新时代艺术航船的掌舵者。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同理心,以乐魂砥砺前行,直面时代挑战,奏响生命强音。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冰岛家族传说,如果没有艺术上的同理心,无法完成这部传世大作。打破调性桎梏,开启无调性音乐的先河。他写道:“和谐与不和谐并非永恒,正如世界总在矛盾中前行。”现如今,疫情、战争、金融危机交织,艺术更需用同理心成为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艺术的价值,在于以悲悯之心作答时代之问。如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静水流深,同理心的力量正在于无声处浸润滋养我们的灵魂。

在音乐创作的初期阶段,同理心会让同学们对事物有着深切洞察。从中汲取需要的艺术灵感源泉,关注并感受人们平凡而又琐碎日常片段中的喜怒哀乐,那些被社会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情感,在他们眼中都蕴含着无限可能。他们试图通过音乐,去触摸那些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去理解不同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与无奈,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事业的机遇与挑战,梦想的执着与迷茫。对于未来,同学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卷了!就像贝多芬在失聪后创作的《命运交响曲》,那激昂的旋律背后是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是对所有在苦难中挣扎的人的共鸣。他仿佛在用自己的音乐说:“我懂你们在黑暗中的恐惧,我也懂你们对光明的渴望。”这种基于同理心的创作,让音乐超越了单纯的旋律组合,成为一种深沉的人类情感代言。

悲悯是艺术的经络与血脉。梵高曾描绘矿工、农妇,以画笔为弱者发声;赞歌献给95后为抗疫奔赴最前线,正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为谁甜” 的写照。艺术若失去对生命的关怀,便如无根之木,终将枯萎。艺术创作需扎根生活,亦需超越局限。现代雕刻艺术之父罗丹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看世界,更需要带着同理心去看,当你们走出校园,或居于国际都市,或行于庙宇教堂,望同学们如宋代冯时行所写:“愿君如此山水,滔滔岌岌风云起。” 以音乐为路以艺术为桥,连接生命个体与美丽家国,让音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伟力。

Curiousity 好奇心

反弹琵琶的天女以常人无法完成的姿态拨动琴弦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中,从此这个瞬间就俘获人心的瞬间凝固了千年至今,它极好的揭示了好奇心对于艺术创造的本源。这种对常规认知的突破和颠覆源自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从庞大的先秦编钟到精妙的量子音乐,人类对声音的探索始终以好奇心为火把,将艺术之光照在荒芜混沌之中,不断开辟新的疆域。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1913年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剧院,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正式首演,演奏刚一开始,舞台上便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怪混乱的旋律,让当时的观众感到无法接受,原始部落的祭祀舞蹈被解构成不协和音的狂欢,复杂多变的节奏型令人感到刺耳惊扰,在现场观众口哨、嘘声、议论声、叫骂声中终于爆发了震惊业界的首演骚乱,现在奉为经典的大作充分暴露了当时人类听觉系统的认知局限,当时扔向巴黎剧院舞台的烂水果,百年之后都化作春泥更护花,成为滋养先锋艺术的养料。必须承认,好奇心是科学家的发动机,更是艺术家的创作引擎,达·芬奇终其一生在回答“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庄子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告诉人们世界有多么大。最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今人未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一定包括谭盾,他在《水乐》中采集长江流水的声音样本,将自然界的频率振动转化为可演奏的乐谱。把音乐从人类主观的模式中释放,回归世界最初的声音振动。作曲家手持水盆在舞台行走的姿态,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周易所谓的三才天地人。艺术上的好奇心,使得莫扎特写下了传世经典《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实际上,作品的主题本身并非具有纯正的土耳其风格,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而在现代人看来,本曲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这种好奇心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逻辑如出一辙,都是在主题与变奏的游走中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

站在量子计算机开始谱曲的时代回望历史,惊鸿一瞥间人类已从曾侯乙编钟走到人工智能作曲,艺术家对音乐奥秘的探索始终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螺旋上升。通过虚拟歌手洛天依的走红现象,暗示着好奇心推动的音乐创作载体发生了根本变革。艺术家的好奇心把现实与虚拟在音乐的国度水乳交融,这种二次元文化产物与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疏离美感形成奇妙共振,在虚实交织中拓展着音乐表达的维度。全息演唱会中效果呈现,从布景、音效、乃至飘落的电子花瓣,正在用科技续写着网络时代的“此曲只应天上有”。

同学们,今日之后,你们身旁的音乐学院将成为你们心中的“母校”,温暖的港湾。“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送君千言,总有一别。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祝愿你们以艺术为翼,翱翔于人类精神的苍穹。保有“以梦为马”的炽热,书写属于你们的华章!

此去星辰大海,归来永远少年!

 

院长叶小钢教授寄语
 

琴瑟既张,笙箫未远。毕业临别之际,骊歌起于大运城下,神仙湖边,壮别八位首届本科毕业生,借唐宋飞天流云,国色天香,为君斟满这杯浸透宫商角徵羽和命运交响曲的饯行美酒。

 

王丛协理副校长(左一)、叶小钢院长(右一)与毕业生合影留念

 

从今往后,无论天涯海角,请同学们永记这个开启音乐梦想的地方,那些指尖抚过那贴满海报的熟悉墙面,记得今日送别的脚步声都在演奏离别的赋格曲。在音乐宇宙里,休止符从来不是终点,让我们把祝福藏在降B调的歌声里,把未说完的话交给钢琴踏板的涟漪——此去山高水长,愿我们大家永远记得如何让心跳成为节拍器,把汗水凝成最美的音符。如果当某天在异国的剧场听见有人奏响那些曾经熟悉的旋律,那一定是你们穿越时空重回母校的心声。

 

毕业生四声部重唱歌曲《我只在乎你》

 

相关推荐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百千万音乐季——燃星计划·助力百千万工程动员大会圆满举行

同绘音乐发展新蓝图,共赴音乐合作新征程——我院与泰国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2024届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 学院地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过渡校区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飞大道501号) 学院邮箱:mus@cuhk.edu.cn 学院热线:(0755)2351 6224
招生咨询
  • 本科生招生热线:0755-23516266 本科生招生邮箱:mus_admission@cuhk.edu.cn 研究生招生热线:0755-23516268 研究生招生邮箱:muspg@cuhk.edu.cn
相关链接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招生办公室 研究生院 大学图书馆 返回首页
加入我们
  • 教职岗位 行政岗位 研究岗位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