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印象:韵律中的传承与启迪——我院音乐学学部师生湘西采风之行圆满结束

5月18日,我院音乐学学部大二和大三的同学们在学部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对探索的热忱,踏上了前往湘西的采风之旅。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接触到了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非遗音乐表现形式和特点,还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各种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了音乐视野,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桑植白族仗鼓舞:从劳动到艺术的传承之旅
采风第一站,师生们深入湖南省张家界桑植县,与当地的白族仗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钟必武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聆听他讲述这一古老的非遗音乐文化背后的故事。同学们在钟必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仗鼓舞丰富的舞蹈动作和节奏变化,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仗鼓舞是一种以仗鼓为道具的集体舞蹈,其动作古朴粗犷、刚劲有力,融合了丰富的武术元素(例如猴拳),展现出独特的阳刚之美。
关于仗鼓舞的起源,钟必武老师提到白族人最初打糍粑的工具是一种中间细、两头粗的木杵,与仗鼓形状相似,他们在劳动中边打糍粑边起舞,最终创造了仗鼓舞,多用于庆祝劳动丰收。如今,仗鼓舞多用于游神和多种场合。仗鼓舞的动作复杂多变,舞武结合,包含“九九八十一套路”,如“雄鹰展翅”“双龙出阵”“兔望月”“野猫喜吓”等,既有灵巧的转身跳跃,舞步包括马步、勾步、并步、丁字步等,又有刚猛的击鼓动作,充满了节奏感和力量感。同时,仗鼓舞的音乐伴奏也极具特色,以打击乐器为主,辅以横笛、唢呐、长号等吹奏乐器,节奏明快,情绪高昂,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氛围。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采风现场

钟必武老师教授仗鼓舞基础舞步
交流结束后,同学们有幸得到了钟必武老师的亲自指导。钟老师虽然年岁已高,但身姿矫健,动作敏捷,每一个舞步和鼓点都精准有力,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和对仗鼓舞的热爱。钟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仗鼓舞的基本动作,从“马步”到“丁字步”,再到“霸王撒鞭”,每一个动作都看似简单,但当同学们真正尝试时,才发现其中的难度远超想象。他强调,仗鼓舞的动作不仅要做到位,还要有力度和节奏感,每一个转身、每一次击鼓都需要全身的协调配合。同学们跟随他的节奏,一步步模仿,却发现每一次转身都容易失去平衡,每一次击鼓都难以精准地落在节奏点上,很难做到老师那般流畅自如。钟老师耐心地纠正同学们的动作,从手腕的力度到脚步的移动,从身体的重心到眼神的方向,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告诉大家,仗鼓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拙中见巧”,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钟老师的耐心和敬业精神让大家深受感动,也深刻领会了仗鼓舞作为非遗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我院师生与仗鼓舞传承人钟必武老师及其他表演者的合影
桑植围鼓:从家族传承到文化符号
采风第二站,我院师生来到桑植瑞塔铺镇,拜访桑植围鼓的传承人彭辉峪老师。桑植围鼓是湖南省桑植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打击乐,以鼓为核心,搭配头钹、二钹、大锣和勾锣等乐器,演奏时众人围绕鼓而坐,由司鼓者指挥,因此得名。其曲牌分为文调子和武调子,文调子曲调舒缓文雅,武调子则节奏强烈欢快,两者可自由转换,通过特定的乐牌串联,形成丰富多变的演奏效果。桑植围鼓的演出形式多样,常出现在传统节日、红白喜事及各类庆典活动中,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不仅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氛围,还展现了桑植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艺术形式多以家族传承为主,祖孙三代同台表演的情况屡见不鲜,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增强了家族凝聚力,成为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土家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桑植围鼓的传承与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得以亲身领略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被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学习鼓、钹和锣的演奏技巧。老师提到鼓组的演奏是整个合奏的基石,必须打出稳定而富有弹性的节奏,为其他乐器提供坚实的节奏支撑。与此同时,钹组和锣组则需要精准地把握力度与时机,使明亮的音色在鼓点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从而增添音乐的层次感与感染力。在练习阶段,彭老师引导同学们反复体会节奏的韵律,并通过身体律动强化对节奏的感知与把握。当同学们开始尝试合奏时,彭老师要求鼓组率先打出稳定的节奏,钹组和锣组则依次加入,逐步磨合。他密切关注着每一位同学的演奏,不时纠正动作,帮助同学们找到彼此之间的默契。经过多次练习,同学们终于能够较为流畅地完成一段简单的曲目。围鼓那强烈的节奏感与独特的音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震撼,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桑植围鼓的魅力与价值。

桑植围鼓传承人的演奏现场

学生学习桑植围鼓的演奏
桑植民歌传承人尚生武:用歌声守护文化记忆
采风第三站,同学们拜访了桑植民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尚生武老师。尚老师从4岁起便跟随家族长辈学习民歌,几十年来,他走遍了桑植的山山水水,从老一辈民间艺人那里学到了三千多首民歌,涵盖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花灯调等多种形式。他动情地讲述了一首《马桑树儿搭灯台》背后的故事,这是红军时期的歌谣,歌词质朴却饱含深情,表达了妻子对红军丈夫的思念与等待。尚老师现场为大家演唱了这首歌,他那高亢而悠扬的嗓音,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尽管传承传统民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尚老师依然坚守着这份使命,他每年在桑植县党校干部培训班教唱民歌,还通过各种方式培训了数万名学员,努力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给下一代。
本次湘西采风之旅如同一场生动的音乐盛宴,让同学们对白族非遗传统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仗鼓的每一次舞动、围鼓的每一次敲击,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而大家也在采风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启发。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更是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活动现场
(文案:李昕玥 音乐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