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勇挑使命 接续奋斗再踏新程——我院张立萍、姚珏教授参加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已于2024年3月4日至1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3月10日胜利闭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同委员共商国是。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履行职责,务实协商议政,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重要成果。
3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新华网)
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会议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张立萍教授、姚珏教授分别向今年的大会提交了《关于解决中外合作高校毕业生落户就业困境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坚持文化自信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关于在香港特区推进国家级艺术类考试和专业评级》《坚定文化自信 增加港澳青少年参与国家舞台艺术表演机会》等四个提案。在小组讨论会上两位教授就各自进行了发言与阐述,全国的媒体对于这些内容纷纷予以报道与转载。
在张立萍教授出去北京参加今年的两会之前,音乐学院院务会上就张委员的提案曾进行研讨。张立萍教授的提案第一稿出来后,叶小钢院长根据自己多年参加政协常委会的经验,就完善提案又提出一些建议,最终形成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一些建议以委员提案的形式带到全国两会上。
张立萍教授(左)、姚珏教授(右)在本届政协会议现场
张立萍教授在今年政协会议上表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教育推进强国战略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现在已全面进入规模化、示范性、高质量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4年2月,我国依法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2862个,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超过45万人。目前全国各地各级人才业务办理系统未纳入中外合作高校,导致中外合作高校的毕业生无法顺利落户,难以就业;其中有些高素质国际化,甚至社会亟需的优秀毕业生也无法步入社会,从而形成一方面社会上高层次人才急缺,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许多人才资源被浪费的悖怪状况。全社会花费大量成本培养人才资源,却受到限制无法高效利用,因此,解决中外合作高校毕业生的落户、就业难的困境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就此,张教授给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明确中外合作高校毕业生身份性质,给予等同留学生的待遇;二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及其他国家教育战略;三是优化完善现行政策体系,破除落户就业限制条件;四是人才政策层面重点考虑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校。
张立萍教授在本届政协会议现场
姚珏教授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表示: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就是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指示。共建“一带一路”恰恰就是立足千年中华文明和当代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就是我们的底气。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香港特区正在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具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如果在香港特区设立国家的艺术考试和专业评级中心之一,便可以通过香港特区辐射海外,打造亚洲区域、国际级的考试和评级中心。另外,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开阔中国眼界和增加国家舞台的锻炼,国家舞台的艺术表演机会无疑会给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孩子们带来更加长远的人生影响,会使他们更加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更加理解和承担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
姚珏教授在本届政协会议上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参与治国理政、参政议政方面一直在努力,院长叶小钢教授曾先后担任过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履职二十年之久,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叶院长经常去老少边贫地区考察,亲眼看见有些中小学硬件设备薄弱,教育文化事业相对偏弱,他深感责任重大。在他履职的四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他曾就文化精准扶贫、美育教育、完善美育育人评价体系等他大声疾呼,并提交相关提案。他的提案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有些直接被写入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报告中去落实。这些建议包括:设立重大攻关课题,深入研究并建构学生综合审美素养评价体系;将美育渗透到“德智体劳”四育之中;加强全学科教师的审美素质培养,把审美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注重生态美育,把校园打造成美育大课堂,把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纳入教育评价体系,等等。此次我院张立萍教授和姚珏教授再次参加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并提交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表明学院在共商国家大事上的政治站位与责任担当。今后音乐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在办好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大关注艺术与教育领域,为深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切实努力和积极贡献。
叶小钢院长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就美育教育与文化扶贫做发言
叶小钢常委在人民大会堂的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台上
《关于解决中外合作高校毕业生落户就业困境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案者:张立萍
内容概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教育推进强国战略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之一。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具有相当体量,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2月,依法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2862个,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一度超过45万人。保守估计高等教育阶段毕业生每年新增或超过10万人,毕业生总数接近250万人。
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逐渐进入规模化、示范性、高质量发展阶段。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当比例中外合作高校毕业生落户就业问题成为办学内涵化高质量发展羁绊,甚至陷入困境,导致出现一,掣肘中外合作办学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局部固封教育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应有潜能。三,造成结构性人才资源不足与产业发展人才短缺。
就此,张教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明确中外合作高校毕业生身份性质,给予等同留学生的待遇;二是教育战略层面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及其他国家教育战略;三是制度环境层面优化完善政策体系,破除落户就业限制条件。四是人才政策层面重点考虑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校。
《坚持文化自信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姚珏
内容概要:
一、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恰恰就是立足千年中华文明和当代实践的结合,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就是我们的底气。以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激发融合创新,共享发展机遇就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力量之源。
二、姚教授长期在艺术和教育方面坚持的也正是文化自信,守文化之根,创时代之新。姚教授曾经率先代表香港特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演出。2023年11月,率领创办十年的香港弦乐团前往中东欧国家巡演,其中11月9日在希腊的音乐会被中国大使馆纳入“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作为闭幕演出。
三、通过实践,姚教授感觉到要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开拓发展。
就此,姚教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作为一个香港特区的中小艺术团体去年我们能够在国家支持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得益于“一国两制”伟大制度的独特优势。我们得到中国驻当地大使馆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过中小艺术团体要有机会到海外担任文化使者,还需要资金、宣传、邀约嘉宾等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更多给予中小艺术团体的支持;
二是香港特区正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因此香港特区的艺术团体能够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善于用当地民众听得懂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海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传播案例,不仅仅是文化演出和交流的本身,更需要采取多层次的宣传方式,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关于在香港特区推进国家级艺术类考试和专业评级》
提案者:姚珏
内容概要:
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香港特区正在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特区具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从这点来说,香港特区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迎来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要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教育传承,培养人才是基础和根本。
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考试和评级,香港特区具备这样的基础可以联通国家和世界,在香港特区设立国家的艺术考试和专业评级中心之一,更可以通过香港特区辐射海外,打造亚洲区、国际级的考试和评级中心。
就此,姚教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争取在香港特区设立国家级专业考试和评级的定点和机制,便利香港特区文化艺术界的从业人员到内地演出、教学的资格的审批认定,真正为香港特区认证资格、香港特区品牌创造更大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
二是对于国际和地区级的重要考试落户香港特区增设考点给予支持,组织以教育考试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吸引行业集聚,鼓励游学、大师班、考试辅导等全方位的教育产业链;
三是增加国家级艺术类评奖在香港的举办,包括评审和颁奖典礼。
《坚定文化自信 增加港澳青少年参与国家舞台艺术表演机会》
提案者:姚珏
内容概要:
一、目前香港特区参与国家舞台表演的机会并不多,也缺乏相应的渠道和联络机制,获选演出以后,配套协助和官方支援也不够。
二、今年新春之际,两个突破性的实践展示了香港特区青少年参与国家舞台表演的成果。第一是2023年年底,姚教授创办的香港亚洲青年弦乐团中的三位香港特区学生共同代表香港特区参与全国政协2024年新年茶话会的文艺汇演;第二是2024年龙年新春的央视春晚——这是香港特区的孩子首次登上春晚唱粤语歌,堪称一个里程碑,体现了国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视和关爱,相信对于香港特区的下一代也是极大的鼓励,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光明的未来。
三、国家舞台的艺术表演机会对于这些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孩子,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理解和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就此,姚教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舞台能够提供更多演出机会给香港特区的青少年,增加渠道和方式,形成一些恒常的联络和选拔机制,同时给予获选者,包括演出青少年、获选机构、指导导师相应的支援和资助,给予评奖奖励;
二是可以选拔特区青少年代表国家到国际舞台担任文化使者,展示文化自信,协助获选国家舞台表演,国际舞台交流的特区青少年,协助做好公关宣传,提升特区青年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