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乐相和,四海明序——我院音乐学学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工作坊”圆满落幕

正值阳春时节,我院音乐学学部特邀中央音乐学院曾乔教授于3月23日-24日带来了两场别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歌舞工作坊。
活动开始前,我院音乐学学术带头人张伯瑜教授向大家阐明了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舞蹈工作坊为音乐生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与其他艺术形式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仅可以拓宽同学们的艺术视野,还可以促进跨领域的创新与合作。音乐学学部希望通过音乐与舞蹈的跨界融合实践,提升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两场工作坊分别以藏族传统歌舞和维吾尔族传统歌舞为主题,且都分为上、下半场。工作坊的上半场以分享民族歌舞理论知识为主,曾乔教授将歌舞流行地区的地理位置作为切入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当地地势、地形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影响,以及民俗生活在舞蹈动作、音乐特色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考虑到本次工作坊除本院学生外,还有许多音乐爱好者积极参与,在讲述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发展历程、具体种类、应用场合等具有学术性的话题时,曾乔教授以幽默通俗的语言来讲解专业知识,现场听众在他的启发下,主动参与到思考的过程当中,并对曾教授的提问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曾乔教授分享民族歌舞理论知识
下半场的舞蹈教学环节,曾乔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民族舞蹈的基本舞步,从少数民族登山步走起,生动演示了当地人民的舞蹈特色。同学们从最初的生疏扭捏,逐渐将音乐、舞蹈和情感融为一体,舞步也变得豪放热情。大家不约而同地围绕着曾乔教授站成一个圆弧,仿佛真的正在举行少数民族的舞宴。

曾教授带领大家学习舞步
曾乔教授在舞蹈课程中,将复杂的乐舞片段拆分成许多简单的动作,并引导大家由易到难地将这些动作依次学会,最后再整合在一起。为了让参与者们更好地把握藏族传统歌舞的律动与节奏,他告诉大家藏族歌曲具有长短句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在配乐进行到长句时,舞者需要多次重复相同的动作,并尽量使舞姿更加舒缓优美;而进行到短句时,舞者则需要控制动作的幅度,以便干脆利落地完成舞蹈的演绎。
曾乔教授在进行舞蹈实操教学时,并没有对参与者们动作的标准程度提出严苛的要求,而是将重点放在激发参与者们的情感共鸣和理解寄托在舞蹈中的哲学思考上。曾乔教授不断在教学舞蹈动作的过程中穿插少数民族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包含的哲学思考,例如:舞蹈中旋转的动作可能包含古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因为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指代生命接续的过程。比起动作的美感,曾乔教授更强调大家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切身体验”,他鼓励大家合唱伴奏、自由地舒展肢体,在轻歌曼舞中感受少数民族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氛围,以此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曾教授为大家讲解舞蹈动作
为期两日的舞蹈工作坊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学习,是对同宗不同族文化精华的汲取与审视,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我们自身民族血脉的觉醒与重拾。活动既能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与艺术成长增添一份独特的光彩,又能帮助同学们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更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合影
(文案:金于皓 音乐学院2023级本科生)